藍藍(假名)五歲(虛構年齡),被認為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因⽽轉介來童樂⾏動兒童⽀援計劃進⾏評估。
在評估當⽇,他無法與⺟親分離,更不能獨⾃完成評估。每當⺟親嘗試離開,他便哭得不能停⽌。最後唯有在⺟親相伴下,才能勉強完成評估。
同時,藍藍於整個評估過程中完全沒有說話,不少需要語⾔溝通的項⽬也無法進⾏。
⺟親表達兒⼦的語⾔能⼒其實不差,但⼀般只會在親⼈⾯前說話,極少在學校或其他較陌⽣的環境說話。由此可⾒,藍藍患有選擇性緘默的症狀。於評估之後,便轉介了在本計劃的⼼理治療再作跟進。
藍藍⽣長於⼀個單親家庭,由⺟親獨⼒照顧藍藍及其姊姊。⺟親⾃⼰也有情緒問題,因此對照顧兩姊弟感到非常吃⼒。
透過六節有系統化的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藍藍先與⼼理治療師建立了⾜夠的安全感及互信,然後安步就班地接觸讓他感到恐懼的場景,從中慢慢學習刻服恐懼的⽅法,並且建立不同的成功經驗。
由⼀開始需要媽媽陪伴才能進入治療房間,到其後不但能獨⾃與治療師⾒⾯,與治療師主動談話。在最後⼀節,藍藍甚⾄乎可以與治療師及另外⼀位同事,三⼈⼀同玩桌上遊戲,過程中有講有笑。⺟親亦表示,近期楠楠在學校也開始變得活潑,終於願意開⼝說話了!
但是,現時六節的服務只能為藍藍開展與⼈語⾔溝通的新⼀⾴,卻未能達到深化及鞏固其能⼒,並變成⼀個持續穩定的⾏為模式。假如本計劃的臨床⼼理服務能增加6-8節,便能有效增進及鞏固藍藍的進步,協助他於⽇常⽣活不同的陌⽣環境中重覆練習與⼈以語⾔互動溝通,最後達到廣泛應⽤於⽇常中的最終⽬標。
同時,如本計劃的臨床⼼理服務能增加家長重點訓練1-2節,治療師能教導藍藍⺟親為兒⼦設立不同的社交場境進⾏練習,協助藍藍將互動溝通技巧實踐於⽣活中。家長重點訓練亦有賦權之⽤,令藍藍⺟親擔當部份訓練者的⾓⾊,增強對協助⼦女的信⼼,更⼤幅地減輕照顧者壓⼒。
✍🏻撰文:童樂⾏動顧問及臨床心理學家 梁重⽫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