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次⾒⼦晴(假名),是與她的⺟親⼀起。⼦晴於⾯⾒時⼤部分時間只低著頭,看著⼿中的平板電腦,⼀⾔不發。儘管⺟親多次勸喻,也不願放開她的平板。最後,⺟親唯有強制將她的平板拿走,⼦晴便索性將⾃⼰的頭埋在梳化上的咕𠱸裏⾯,以示不滿。
原來,⼦晴是⼀名患有過度活躍/專注⼒不⾜症 (ADHD),及讀寫障礙的⼩四(虛構年級)女⽣,成長在⼀個充滿家庭暴⼒的環境中。
根據媽媽所指,⼦晴⾃少經常⽬睹⽗親對⺟親施以暴⼒⾏為,因⽽出現種種不同的情緒及⾏為問題。⼦晴不願表達⾃⼰的感受,經常以哭鬧、對抗⾏為表達不滿。⼩⼆開始更經常拒絕上學,令⺟親感到非常頭痛。
透過六節的⼼理治療,臨床⼼理學家以遊戲為本的介入⼿法,與⼦晴先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從⽽讓她慢慢學習將⾃⼰的情緒和感受,以不同的⽅式表達出來。在其後的節數,⼦晴逐漸變得主動,亦願意和治療師主動分享她於學校所發⽣的事情。⼦晴的⺟親亦感受到女兒的改變,⽽當⼦晴的情緒變得相對平穩,⺟親的壓⼒亦同時減輕了不少。
誠然,六節的⼼理治療成效有限,未能徹底解決⼦晴及其家庭的核⼼問題。⽽⼦晴的⺟親極渴望能繼續接受⼼理治療,但奈何經濟能⼒未可負擔。因此臨床⼼理學家為⼦晴的個案撰寫了⼀封信件,希望讓公立醫院的臨床⼼理學家及學校輔導⼈員能了解⼦晴的進長,有助⽇後繼續協助⼦晴及其家庭。
假如本計劃的臨床⼼理服務能增加6-8節,將更能鞏固⼦晴所學習到的情緒表達及調節技巧,並協助她將所學習得的技巧嘗試進⼀步應⽤於⽇常⽣活中。例如協助⼦晴於上學前明確地向⺟親表達⾃⼰的焦慮及緊張,⽽非以哭鬧、對抗的⽅式表達⼼中的恐懼。同時,治療師將有更多時間能有效地協助⼦晴逐步將所學到的情緒調節技巧(如冷靜瓶、鬆馳練習)應⽤於易於觸發情緒的場景中,確保⼦晴有⾜夠時間在有治療師的⽀援下建立成功經驗,漸漸回歸⽇常。由於⼦晴的成長背景特殊,加上患有過度活躍/專注⼒不⾜症,及讀寫障礙,因⽽需要較長時間的跟進,以確保其狀態持續穩定。
同時,如本計劃的臨床⼼理服務能增加家長重點訓練1-2節,能更有效訓練⼦晴⺟親協助回應女兒的情緒,並協助⼦晴將治療中學到的技巧實踐於⽣活中。
家長重點訓練亦有賦權之⽤,令⼦晴的⺟親增強對管教⼦女的信⼼,更⼤幅地減輕照顧者壓⼒。
✍🏻撰文:童樂⾏動顧問及臨床心理學家 梁重⽫博⼠
Komentarze